《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利用暑期这段闲暇时间,我观看了一些语文教学视频,冯玉兰老师关于《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视频至今仍印象深刻。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观看过程中,我一直非常认真地观察着冯老师上课的每一个动作,聆听着每一句话。听了冯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冯老师对《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冯老师不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还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在词语的基础教学中,冯老师先后分别渗透了三种学习方法:辨别区分法(钓—钩);找近义词法(如诱惑—迷惑,告诫—劝诫),联系上下文法(如小心翼翼,不容争辩)。在人文素养上,冯老师不论是从导语上还是在结束语中,都是娓娓道来,贯穿始终。 三、细节处理巧妙。比如冯老师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出示关于禁止捕捞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用心,原来放鱼是要让我遵守道德规则。引用俗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作者虽然舍了鱼,却获得了更大的道德收获。 四、在多媒体教学中,在色彩运用上,冯老师选择了蓝色的令人宁静的ppt背景,显得沉着而广阔,重点句的出示有序、合理。在初读之后,还运用多媒体展台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检查,做到一课一练,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笔时间。 纵观整节课,这是非常容易使人的心沉下去的人文课堂,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已经跟着冯老师走进文本,体味语文的味道。人文的课堂即是美的课堂!相信这堂充满人文性的课堂,已经在许多教者心中泛起了美的涟漪,并将在不断进步的道路上,让人文性的课堂更加彰显美的色彩!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上周,有幸听了王小明一堂《钓鱼的启示》,收获很大。本课亮点多,说起来有以下几点:一、 设计了清晰的教学流程1、复习引入,明确学法;2、训练提问,启动思维;3、交流见解,解决疑难;4、探究难点,明白道理;5、拓展延伸,升华认识;6、总结体会,回归理性。二、利用提问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整堂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体现。本课内容比较深奥,事情虽小,包含的哲理深刻。老师先教会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启示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写在小鱼上,老师筛选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贴在黑板,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三、抓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情感。这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王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到“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句子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四十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性,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理解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另外,王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推想父亲心理,想让学生通过父亲的心里犹豫到最后的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遵守规则。四、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到位比如引读、分角色读、更改句式读……做到了分层读,老师的指导由浅入深,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感悟。五、语文教学中注意到了文道结合,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谈体会,结合实际谈感受。形式新颖,如:水果诉苦,写格言。 个人对本课有个不成熟的意见:思想品德教育用的时间较多,减轻了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