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jike12080'><noframes id='jike12080'>

      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范文大全>党团>党史上的今天>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

      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和天津港管理体制改革,到滨海新区提出和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不仅体现出天津滨海新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和崛起的光辉历程。

      一、建设和发展滨海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在建设和发展滨海地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滨海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又是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和天津港改革与发展为主要基础的。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确定了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建与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开放树立了成功典范,创造了宝贵经验。1984年三、四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开放包括天津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搞一些技术先进的工业项目,量力而行,做到开发一片,收效一片。

      为贯彻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精神,天津市委于1984年4月13日至15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进一步推进天津对外开放。16日,天津市对外开放及开发区方案组成立。经过周密论证,方案组起草了《关于天津市贯彻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精神和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报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方案》两个文件,报天津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市委最终确定塘沽盐场三分场作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该区位于塘沽区东北,距市中心45公里,东起海防路,西至京山铁路,南到计划修建的高速公路,北接塘沽北塘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1]方案提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区内企业以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为主,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外资参与的企业给予类似中国经济特区的优惠待遇。[2]开发区第一期开发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综合性的工业区,外籍人员生活区和国内职工生活区及管理机构。8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全面负责开发区的各项筹备工作。12月6日,国务院批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方案,同时要求第一期开发的地区要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争取三四年内基本形成规模。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要求,靠3.7亿元人民币贷款,用3年时间完成了“起步工业区”的“六通一平”工程,为开发区后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相继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规定》4项法规,实行“依法治区”,以创造更加完善的投资环境。1985年,建区仅一年时间,就引进项目21个,总投资额4700万美元。1986年,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艰苦创业,已签订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合同32个,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投资,比1985年增长77%[3],当年底又有20个企业投产,在全国开发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期间,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视察指导工作。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访问天津开发区后十分感慨,写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另一个蛇口吗?》的文章,建议“对来华投资感兴趣的商行应该参观一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注。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天津,专程来到开发区,听取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汇报。当得知开发区在较短时间里取得可喜成绩后,说:“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邓小平会见了开发区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经理,参观了丹华公司车间和试生产出的自行车,并应开发区负责人请求,挥毫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7个大字。视察期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的路上,看到公路两侧的大片空地,感慨道:“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4]

      在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鼓舞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加快发展之势。截至1987年6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中外合资企业总投资已突破1亿美元大关,共有70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签约,其中,31家企业已投产,13个厂家的产品已销往国际市场。时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负责人说,天津开发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窗口”。至1991年底,经过7年的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实现第一期发展规划目标,完成3平方公里的起步工业区和1.2平方公里生活区的“七通一平”,并形成“滚动开发模式”。入区外资企业达到350家,投资总额6亿美元;内资企业近500家,注册资本20余亿元,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体制机制基础。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划创建和进行第一期开发建设的同时,天津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帷幕。1984年5月,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天津港作为全国港口体制改革试点,实行“双重领导,地方领导为主,港口政企分开,基层独立经营,以港养港”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地方领导为主,扩大港口企业的自主权,增强港口的活力。7月,天津港从计划和经营管理、资金使用、设备物资、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励5个方面,开始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探索,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1985年,按照国家确定的结构工资原则,天津港实行了自费工资改革,调整了工资结构。天津港打破“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增强了生产经营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港口生产和建设。12月,天津新港主航道按双向航道开通,万吨级中外船舶可同时相对航行,结束了天津新港开港以来万吨级船舶只能单向航行的历史。当年,天津港吞吐量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完成吞吐量1856.2万吨,比上年提高15.2%,全局实现利润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天津港改革的成绩和经验得到全国各方面的关注。1985年3月,国务院在天津召开港口体制改革座谈会,会议肯定了天津港实行双重领导新的管理体制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指出天津港的经验是中国沿海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天津港时指出:“天津港下放两年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无非是给了他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权。”[6]

      1986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对天津港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作出规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港口的目标要求。10月,天津港总体建设规划经天津市和交通部审定通过。总体规划提出,北疆的发展以外贸杂货深水泊位为主,南疆的发展以大型散货泊位为主,海河的发展以中小泊位为主。天津港的功能也将由单一的货物装卸中转功能逐步向中转运输、储存、临海工业、旅游等多功能转化,真正成为综合性的国际贸易港口,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开放型、外向型、轻加工型现代化港口城市提供基本条件。[7]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天津港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合资经营和中转过境运输调整港口生产布局,不断完善货源开发组织体系,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新步伐。“七五”期间,天津港务局吞吐量累计达到10152万吨,较“六五”期间增长36.5%,同时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8]。1991年,天津港港口吞吐量完成2378万吨,比1983年增长57%,利润增长3.3倍,完成技改革新400多项[9],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效率和安全质量的提升,由此在全国沿海16个港口中名列第一。天津港成为全国港口改革的排头兵。

      为加快天津对外开放的步伐,形成促进天津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新格局,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以天津新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建立国际上通行的保税区的建议。同年7月,天津港与荷兰渣华集团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中荷双方各占50%),建立了天津港商业性保税仓库。[10]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成功经验。天津市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建立天津港保税区的报告。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坐落在天津港港区内,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新港集装箱码头和新建的东突堤码头,南沿港口交通干道四号公路及二线铁路,西临港区南北大道东环路,北靠京津塘高速公路延伸段。保税区坚持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外代内,以内促外,贸易、仓储、中转、加工、金融相结合,综合开发,达到面向全市、面向腹地、面向海外,形成对内对外双向辐射。10月1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就天津港保税区正式招商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天津港保税区的设立,是中共中央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天津对外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天津港保税区的宗旨是努力创造一个完善的投资、运营环境,在中国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从多方面提供优惠和方便条件,把保税区逐步建设成为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按照国际经济惯例运作,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定区域。[11]至此,天津港保税区开始运营。到当年底,共有180多家中外客商前来洽谈,正式批准立项15家,签订预约出让土地协议书的9家[12],有4家企业开工建设。天津港保税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成为天津市发展外向型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天津港保税区

      在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推进天津港改革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天津市委、市政府也在谋划着天津的未来发展。关于天津发展的战略目标,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天津的优势,努力把天津逐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工业发达、文化昌盛、商业繁荣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性的贸易港口城市。”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并于1985年4月由天津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天津市首次编制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1986年至2000年。关于天津的城市布局,市委、市政府提出,概括起来就是“一条扁担挑两头”:整个城市以海河为轴线,改造老市区,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业发展重点东移,大力发展滨海地区。规划提出,建设和发展滨海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述的海河下游新工业区。建设和发展滨海地区从此成为天津发展的一大战略。

      二、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2月21日,邓小平由上海乘专列返京途经天津时,接见了天津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对天津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指出:“你们一定要大胆的干,大胆的闯”[13]。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加快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决策。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与保税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滨海地区作为天津对外开放前沿的良好局面,为此后滨海新区的提出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92年6月,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36条),对未来天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统筹安排,提出加快“三区”[14]开发进度、搞好“三带”[15]规划的目标。1993年,天津市第六次党代会指出,天津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开发区、保税区和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天津市90年代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重点是,要“进一步开放和开发以塘沽为中心的滨海地区”;参照世界自由港的惯例,把滨海地区建成高度开放的地带。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集中力量加快开发区、保税区的建设,争创一流水平,发挥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作用,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塘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滨海金融贸易生活区、中国农业银行天津港保税区分行等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开始兴建。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天津市政府于当年10月对天津滨海地区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招法加快形成新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力争10年左右,把滨海新区建成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重化工为基础,商贸金融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经济区。1994年1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三、五、八、十”阶段性奋斗目标[16]。1994年3月,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立了“三、五、八、十”4大阶段性奋斗目标,提出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滨海新区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冶金、化工为基础,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一个以新兴产业、外向型为主导,以自由港区为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17]

      以“三、五、八、十”奋斗目标为指导,滨海新区建设快速展开。199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领导小组成立。1995年,市委、市政府对新区建设的组织原则、开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及重大工程作出明确指示。市政府还提出了滨海新区建设的10条优惠措施,成立了滨海新区办公室,具体组织新区的开发建设。2000年9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赋予管委会八项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宏观指导。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经过9年的艰苦奋斗,到2002年,滨海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40.2%和62%,提前一年实现了“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成为天津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全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天津滨海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820.52亿元,增长6.2倍,年均递增20.8%。外贸出口由1993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72亿美元,增长13倍。滨海新区九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4920个,实际利用外资134.8亿美元,占全市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60.9%。2002年,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056亿元,占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世界500强中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跨国公司在新区投资111家企业。滨海新区重点培植并形成电子通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经过9年的发展,构成滨海新区的3大功能区(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3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及海河下游工业区,在发展规模、进度、质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一。9年间,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累计增长8倍,出口额增长10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累计利用外资额由12亿美元跨越为17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国际物流通道和进出口基地的作用日益突出,9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7.81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2000年,保税区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协议外资额达到12亿美元,居全国保税区第一。天津港进入世界大港口行列。2001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2002年达到1.29亿吨,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跃升世界港口20强之列。塘沽区发挥濒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使依托港口的商贸经济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特色现代渔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汉沽化工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独具潜力,并形成一定规模。大港区发挥石油化工基地优势,促进石油和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并确立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位于海河下游的东丽区无暇街和津南区葛沽镇,作为天津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冶金工业为重点,依托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等现代大型企业,为天津市区工业东移和滨海新区工业辐射发挥了重要作用。[18]天津滨海新区以其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

      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注。2001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视察天津时指出,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决策具有战略眼光。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希望所在,加快滨海新区的建设,不仅对天津,而且对我国北方的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19]

      三、天津滨海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天津滨海新区的基本建成,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极大的生机与活力。2002年4月召开的天津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天津滨海新区已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阶段。因此,必须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使新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及加快环渤海地区开发建设的要求,2003年初召开的市委八届三次会议确定了21世纪前10年天津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了将滨海新区建成现代工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奋斗目标,提出继续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按照规划,未来滨海新区发展的具体构想是: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万美元;外贸出口达到90亿美元以上。2004年3月26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把滨海新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搞好滨海新区发展规划,增强滨海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按照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要求,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联合与协作,使滨海新区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同年3月,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52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递交了《关于请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建议》提案,建议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发展给予帮助和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十分关注,多次强调滨海新区开发开#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放的重大战略意义。2005年6月,在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过程中,温家宝带领国家15个部委主要负责同志考察滨海新区,指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走好这步棋,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10月,胡锦涛视察天津时专程到滨海新区实地考察,希望滨海新区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0天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随后,一系列围绕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滨海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中重要地位的决策开始提出和实施。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4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阐述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把握的主要原则,提出天津滨海新区要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要求天津滨海新区切实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以金融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改革、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给予天津滨海新区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为工作重点,认真做好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各项工作。这是中国继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之后,又一个区域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从此由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5月30日,国务院在天津召开座谈会,对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06年7月,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重申要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这都为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加快开发开放指明了方向。2007年召开的党的中国共产十七大再一次要求“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天津市委召开了八届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2006年,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的起始年。按照中共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国务院要求,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迈出新步伐。2006年1月,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天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2007年5月,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部署,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后召开的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进一步部署。滨海新区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

      天津滨海新区鸟瞰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给予了大力支持。2007年12月,胡锦涛在天津考察工作时要求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批复》指出,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在滨海新区率先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新区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国家科技部与天津市签署合作协议,在滨海新区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滨海新区建设一个新的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力争10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地,带动和促进所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中国向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强国迈进的国际化进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对在滨海新区设立并经天津市科技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7项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包括试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在新区改革进出口核销制度;对滨海新区作为特殊经济区的外汇政策的整合;允许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改革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放宽个人持有境外上市公司股权外汇管理等。海关总署针对天津滨海新区出台了14项措施,支持天津口岸大通关建设、滨海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推动加工贸易监管改革。

      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成立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协调研究解决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问题,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推进。

      编制完成滨海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8个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新农村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天津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以塘沽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加快建设和形成8个产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港工业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8大功能区的建设,将为滨海新区实现“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齐全、辐射带动作用强、向国内外“双向开放”的重要平台,提供有力保障。2009年,针对解决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滨海新区启动实施了基础设施及环境三年建设规划,重点推进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系统工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滨海新区与区域腹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内对外大交通骨架网络逐步完善,有力促进了各功能区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载体功能,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辐射作用。

      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展开。重点在金融、科技、涉外体制改革、土地和行政管理体制5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在金融改革和创新方面,2005年12月31日,渤海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的成立,对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在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12月31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设立,这是中国第一只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契约型中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围绕实现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进行投资,同时也将支持天津滨海新区以外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此外,2006年还引进了花旗、三井住友等一批外资银行,批准组建了摩托罗拉、天津港等企业财务公司。截至2009年,总规模200亿元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获准筹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已达218家,并成功举办第二届“融洽会”。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设立,天津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运营,已确认创始会员427家,申请挂牌融资企业183家,战略合作机构52家。完成首批6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备案。房地产信托基金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天津商品交易所、天津市北方商品交易所完成注册登记。[20]

      第二,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建立2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由科技部门围绕国际国内的最新技术,建立各种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各种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同时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市场退出机制。天津高新区扩区更名及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微纳米制造技术工程等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建成运营。[21]多家知名创投机构在新区注册,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70多亿元。实施了60余项引智项目和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兼职制度。

      第三,在涉外体制改革方面,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位于天津港东北部,面积10平方公里,是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后,于2006年8月批准设立的中国第2个保税港区,也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东疆港区已经累计吹入泥方1.53亿立方米,2007年底建成6平方公里,首期4平方公里实现封关运作,成为滨海新区的标志性工程,截止到2008年末,已成陆25平方公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在保税港区设立离岸金融机构,一德期货公司设立离岸业务中介服务机构。开通5条直航台湾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内陆无水港发展到10个。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在功能、外汇以及税收等方面按照改革实验区的要求享受更宽的政策,以自由贸易港区为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进中国更好地参与东北亚经济区域的发展。

      第四,在土地管理方面,建立了区域规划体系;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土地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用地流转、土地收益分配、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等改革实验已经展开。试行“一次审批、分期实施”的农地转用制度,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供应。按照综合配套改革3年计划,2009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推进了“征转分离”试点,完成16个、2193公顷宅基地换房项目规划编制,已有10万农民入住小城镇。按照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初步编制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案。与此同时,国家财政部、环保部批准本市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完成首单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交易。

      第五,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2008年4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天津市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具体研究了综合配套改革问题。会议指出,要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扩大发行企业债券,加快建设金融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东疆保税港区功能,推动口岸许可制度、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自由贸易港区;创新滨海高新区开发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和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11月,《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出台。《三年实施计划》是对总体方案的深化,内容涉及10个领域20个改革重点项目、50个具体事项,着眼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突破。由此标志着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入了全面实施、全面推进阶段。

      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

      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石化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丰田新花冠第三工厂、天津钢管扩建项目、天碱搬迁、新泉海水淡化项目、中芯国际扩能、高新纺织工业项目、中兴通讯北方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国际知名风电企业丹麦维斯塔公司、西班牙歌美飒和印度苏司兰公司落户滨海新区,同时一批知名的风电材料制造公司也抢滩天津。2009年,与中航集团组建中航工业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中国直升机研发制造基地。滨海高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临港工业区、开发区西区、响锣湾中心商务商业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建设了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56个科技合作项目。与中海油联合开发的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始兴建。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落户滨海新区,2009年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生态城30项工程将于年内开工。全面推进口岸建设,建成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开通了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生态城区建设,环境整治初见成效。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集疏港一期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海滨大道、中央大道、滨海高新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及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天津机场第二跑道、蓟港铁路复线、北疆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新区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态势正在形成。天津滨海新区同环渤海省市和东北亚地区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服务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天津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仍达到310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比全市GDP增长快6.6个百分点。开发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体指标继续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一,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1年领跑。在这种态势下,2009年第一季度,美卓矿机、诺和诺德、波音复合材料、京瓷太阳能、加拿大铝业等226个外资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滨海新区GDP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399.64亿元,增长54.9%,实际利用外资12.79亿美元,增长23.9%,引进内资236.9亿元,增长36.2%。

      天津滨海新区的迅速崛起使其国际影响显著增强。2008年9月,以“新一轮增长浪潮”为主题的“夏季达沃斯”,即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新领军者年会”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2009年4月,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恰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幕,洽谈会达成意向投资项目30多个,并确定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恰会将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永久举办地,两年举办一次;4月18日,中国?天津第十六届投资贸易洽谈会召开,以“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招商引资,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主题,天津滨海新区通过此次洽谈会共签署内外投资项目30个,引进内资323亿元,外资逾13亿美元;4月28日,第8届中欧工商论坛在滨海新区开幕,这次论坛以“加强中欧合作,面对全球挑战”为主题,在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强中欧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途径和措施。

      25年的建设与发展,成就了天津滨海新区的辉煌业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天津滨海新区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天津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要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全面推进开发开放,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孟罡执笔

      [1]1985年9月,国务院特区办批复同意天津市政府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域进行调整的报告。新调整的地域为:东起塘沽海防路,西至京山铁路,北靠北塘镇储潮库,南至新港四号路,面积仍为33平方公里。

      [2]《天津经济年鉴》(198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7页。

      [3]《天津经济年鉴》(1987),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页。

      [5]《天津经济年鉴》(1986),第319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5―166页。

      [7]《天津经济年鉴》(1987),第344页。

      [8]《天津经济年鉴》编辑部编撰:《天津经济年鉴》(1991),1991年,第413页。

      [9]《天津经济年鉴》编辑部编撰:《天津经济年鉴》(1992),1992年,第385―386页。

      [10]《天津经济年鉴》编辑部编撰:《天津经济年鉴》(1992),第506页。

      [11]郑质英主编:《天津市四十五年大事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12]郑质英主编:《天津市四十五年大事记》,第776页。

      [13]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邓小平与天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14]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

      [15]滨海开发带、沿海河开发带、沿高速公路开发带。

      [16]到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提前3年翻两番;用5至7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用8年左右时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17]《天津经济年鉴》编辑部编撰:《天津经济年鉴》(1995),1995年,第5页。

      [18]以上数字均来自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实录》(第一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19]《温家宝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天津日报》2001年5月15日第1版。

      [20]《20个项目“多箭齐发”》,《天津日报》2009年3月2日第1版。

      [21]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天津日报》2009年1月19日第1版。

      上一篇:为什么说广州起义不是盲动主义的产物? 下一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相关的文章

      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