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jike12040'><noframes id='jike12040'>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

      您的当前位置:即刻范文网>范文大全>党团>党史上的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

      河南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从1921年12月中共洛阳党组织建立起,河南党组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河南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

      一、党的建设的初步探索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由于革命的胜利和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党在河南的任务已由领导革命战争转变为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河南党组织及时适应这种根本性转变,成功地进行了执政后的整风与整党,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河南建立起来。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组织的大发展和党的整顿

      1949年春,河南全省基本解放。在新的形势下,原来跨省的解放区党的领导体制已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省委。3月,河南省委成立,下辖10个地委、2个市委、94个县(市)委。4月,河南省第一次党的代表会议召开,确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党的队伍,建立起各级党的组织,大量培养新的党员干部,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1949年底,全省共有党员4.5万多人,基层党支部3700多个。1950年1月,河南省委制定《1950年建党计划》,对农村、城市的建党步骤、方法、要求及公开党的工作做了明确规定,确定了发展党员必须采取“审慎的、逐步的、公开的、积极的发展方针”。7月,省委又制定了《关于如何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的几点意见》,提出在大城市的发展对象首先是产业工人,其次是一般工人,真正破产的农民、小生产者也可发展,但要慎重,再次是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店员、贫民,确实具备党员条件者也可发展,但要十分慎重。小城市没有产业工人者,主要发展对象是手工业工人,其次是店员、贫苦知识分子等。到1950年底,全省党员已发展到7.6万余人,建立了5600多个支部。1951年上半年,全省又发展新党员1.83万人,新建支部1284个。为解决急需干部的问题,河南省委确定大量培养提拔优秀工农干部,同时注意吸收培养青年知识分子,教育提高老干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省共培养2.7万名农村脱产干部,加强了区乡干部的力量;在城市和工矿企业提拔了大批工人干部,增加了干部队伍的工人成分。

      在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培养新干部的同时,河南省委结合新的形势需要,对党组织进行了初步整顿。1950年1月,在认真总结1949年冬整党经验基础上,省委提出了“为土改而整党”的意见,决定先在县区骨干中和进行土改重点试验地区进行整党,然后再结合中心工作和土地改革运动普遍开展整党。同时,决定向社会公开党的组织,对农村党支部进行整顿。到7月中旬,全省公开了2600多个支部、3.5万多名党员,占全省支部和党员总数的60%,扩大了党的影响。根据中央、中南局部署,1950年6月,省委制定《干部整风计划》。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骄傲自满情绪,解决各级党组织中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历时4个月,到10月基本结束。整风以后,当时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等思想情绪有了明显的克服,密切了党群关系。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1951年9月,省委根据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定,制定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与发展新党员计划》,重点是解决党内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等问题。1951年底开始整党,1953年春结束。通过整党,纯洁了党的组织,改选了基层组织机构,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三反”运动和“新三反”运动

      与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建设相配合,根据增产节约运动中暴露出来的贪污腐化问题,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1年12月,河南省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三反”运动。1952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河南省委把整党工作与“三反”运动结合起来进行。“三反”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民主检查阶段,主要内容是领导带头开展民主检查,反对铺张浪费与官僚主义。二是反贪污斗争阶段,主要是开展以所谓“打虎”追赃为主的反贪污斗争。三是建设阶段。鉴于存在着扩大化问题,各地按照省委指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了纠正。历时半年的“三反”运动,清除了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的腐蚀。

      195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和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要求各级领导机关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检查解决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等问题,称为“新三反”运动。运动采取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方式,在检查和落实中心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为使“新三反”运动取得突出成果,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特设“529号”信箱,专门接收广大群众揭发官僚主义和坏人坏事的信件。之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深入地对处理人民来信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新三反”运动历时半年,河南利用对典型事件的处理和讨论,对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了教育。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顿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保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顺利进行,按照中央要求,1955年6月,中共河南省第八次代表会议决定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有计划、有步骤、严肃而审慎地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普遍地进行一次系统地整顿,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一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批判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反对和纠正强迫命令等不良作风。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河南省监察委员会(后改为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次农村整党于7月初开始试点,10月以后整顿工作相继铺开。按照省委部署,各地在整党中一般采取整党教育、普遍检查、党员鉴定等几个步骤。整党教育主要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以及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整顿中,各地党委通过反复动员,贯彻整党政策和处理原则,骨干带头等方式,使大部分党员都对照思想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并查摆了错误根源和危害。最后根据党员表现进行党员鉴定,填写党员鉴定书,对错误严重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同时发展了一批新党员。这次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密切结合整社建社。到12月底,全省共整顿乡支部1.26万个,占全省农村乡支部总数1.52万个的83.06%。

      二、党的建设的曲折发展

      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党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年7月,中共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河南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执政党的地位使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成为党内的主要问题,经常整党整风是必要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混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党内正常的争论看作阶级斗争的反映,开展过火的批判和斗争,必然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

      1956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开幕

      (一)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所谓“潘、杨、王”右倾机会主义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任务,提出要在党内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实际上为整风作了积极准备。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月6日,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初步计划》,根据“整风、工作两不误”的原则和“分级分批整风”的方式,对省、地(市)和县以下的整风运动的步骤和作法作了具体安排。整风运动中,群众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但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极少数人借机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贯彻中央反击右派进攻的指示,河南省委于6月18日发出《关于反击右派的通知》。1959年春,整风运动结束。这次整风是针对党内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对执政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对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反右派斗争发生严重扩大化。

      反右派斗争后,在政治思想方面“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的同时,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也出现了失误。

      (二)初步纠“左”、“反右倾”和继续纠“左”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1958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河南先后召开省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省一届三次党代会和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传达贯彻第一次郑州会议和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初步总结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教训。省委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初步纠正了公社化初期的“命令风”和“浮夸风”。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河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但是,随着“反右倾”运动的开展,“左”倾错误重新泛滥开来。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的指导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中央、中南局的领导下,1961年至1962年河南省委连续召开重要会议,揭露矛盾,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统一思想。通过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揭开了“大跃进”以来河南省委工作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盖子,对纠正“左”倾错误、扭转河南严重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为加强河南省委的领导,中央调整了省委领导班子。

      随着省委指导思想的转变,河南党组织也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组织发展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作法。根据中央关于甄别平反的决定,6月21日至7月6日,省委召开了省、地(市)、县三级干部会议,决定在全省分批分期地(国家脱产干部分两批,基层干部一次搞完)对前几年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甄别平反。在甄别平反的同时,按照中央《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帽子的指示》精神,河南为1.3万多名右派分子摘掉了帽子,按照规定作了工作安排,恢复了待遇。潘复生、杨珏、王庭栋得到平反。

      (三)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基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过分严重的估计,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在城市开展以“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春,河南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重新登记党员的工作。在开展重新登记党员试点工作的同时,省委要求用一年的时间将全省大队支部书记以上的党员干部轮训一遍。到1963年6月底,全省各级轮训班共轮训干部17.67万人,分别占省、地市、县(市)应训干部的41.2%、46.4%、77%。1965年,省委着重培训基层干部,采取县委党校(或流动党校)以会代训、公社以片为单位等办法,共训练干部1.2万人。

      随着“四清”、“五反”深入开展,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式作了更加严重的估计,对党内思想组织状况也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四清”运动由原来以“清经济”为主的“小四清”转向了“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大四清”。1964年10月4日,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意见》,规定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必须在“四清”、“五反”的基础上进行。1965年1月中央颁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样,斗争矛头明确地指向党内和党的领导机关,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进一步升级。

      历时3年多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看作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致使一部分基层干部受到错误的批判。

      三、党的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从“文化大革命”发动到粉碎“四人帮”,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党的建设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左”倾方针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各级党组织瘫痪许多领导干部受到残酷迫害,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党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1年3月省委重新建立,各级党组织恢复。1975年的整顿,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而中断。

      四、党的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从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党的建设在徘徊中前进。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当时的省委个别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受到干扰。真理标准讨论推动了拨乱反正。

      (一)开展“揭批查”运动,冤假错案的初步平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一场揭批“四人帮”帮派体系的运动随即展开。河南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开始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但是,由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影响,当时省委个别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捂盖子,压群众,保帮派,保自己,致使揭批查斗争和拨乱反正工作进展缓慢,河南的工作处于徘徊局面。

      1978年10月,为加强河南省委的领导,中共中央作出解决河南问题的决定,改组了省委领导班子,任命段君毅为河南省委第一书记、胡立教为第二书记、刘杰为省委常务书记。这是河南形势发展的重大转折点。10月下旬,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揭发批判省委原主要负责人等少数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严重错误。这次会议后,全省开始从政治、思想、组织、经济等方面彻底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罪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河南省委印发了《关于抓紧冤、错、假案平反昭雪工作意见》、《关于对犯错误干部的处理意见》、《关于严格财经纪律的通知》,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整顿,调整了地、市、县和一些大厂的领导班子,一些靠造反起家的人逐步被清除出党的组织。到1978年底,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2日,《河南日报》转载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月,河南省委党校读书班、理论班学员讨论真理标准问题。10月初,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各地市委宣传部长、各大专院校负责人、省直宣传战线各单位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座谈会。10月23日,省委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开展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学习》讨论的通知。在11月召开的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上,段君毅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由于一些同志对解放思想还心有余悸,全省的真理标准讨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讨论还不普遍、不深入。

      五、党的建设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前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党的建设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成为河南党的建设的主题。

      (一)加大拨乱反正和党的建设力度

      1978年12月以后,结合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河南普遍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979年8月下旬,省委常委会分析了河南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补课的具体要求。9月1日,省委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通知》,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省取得的初步成果,要求把真理标准讨论提高到端正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9月2日至7日,省委宣传部召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议。到1979年底,全省各地共举办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党员干部学习班4500多期,参加学习、讨论的各级、各类党员干部40多万人。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南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进一步加快。1980年4月,省委作出《关于继续做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工作的通知》。省委成立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办公室,具体负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按照中央“有反必平,有错必纠”的方针,河南对“文化大革命”中影响较大的案件,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文敏生、赵文甫、杨蔚屏等领导干部予以平反,对“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冤假错案也进行了清理和纠正。1980年4月,错划右派的改正工作基本完成。到1982年底,河南全省的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工作基本结束。全省共平反各种冤假错案50多万件。

      针对“双突”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河南对在“文化大革命”中突击提拔的6.6万多名干部,按照党的政策分别作了处理;突击发展的24.5万余名党员,有9.9万余人被取消了党员资格,有1700多人被清除出党,纯洁了党的组织。

      在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加强。为保证全省工作重心的转移,河南省委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整顿。通过调整,清除了帮派骨干分子和打砸抢分子,免除了一些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的职务,一大批受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一些在同林彪、“四人帮”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1979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河南成立了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恢复筹建被取消多年的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到1980年底,河南各地、市、县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已全部建立。各级纪委把维护党纪国法,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开始提到工作日程。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则》后,全省各级党组织以《准则》和党章修改草案为教材,普遍开展了轮训党员的工作。

      (二)整党工作的开展和“第三梯队”建设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并作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决定。按照中央部署,从1983年11月起,河南自上而下分三期五批进行整党,历时3年6个月,至1987年4月结束。整党大体上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文件,调查研究;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三阶段,党员登记和组织处理;第四阶段,组织、制度建设;第五阶段,组织验收。全省参加整党的党员240多万。全省准予登记的党员2330792人,占正式党员的98.2%。受处理的党员43339人,占党员总数的1.75%。不准登记的8244人,占正式党员总数的0.33%。调整省直厅局级领导班子45个,处级班子635个,市(地)、县班子1045个,乡级班子693个,村支部班子8079个。经过整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清除了“左”的思想影响,清理了“三种人”(“文化大革命”中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进一步改变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党内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状况。

      “第三梯队”(即担负各级各类领导职务的后备干部)建设,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1983年,河南开始建立正规的后备干部制度,制定了《关于建立地县级后备干部制度,搞好 “第三梯队”建设的意见》,对后备干部的条件、各级应选名额、选拔程序、培养措施等,提出了要求。后备干部的选拔,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简称“四化”)要求,经过群众民主推荐、组织部门考核、党委集体研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上级党委审查批准。1985年,省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地、县级后备干部制度的实施办法》,对后备干部的条件、数量、选拔、培养、使用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据此,各级党组织对后备干部第一次进行了年度考核。后备干部队伍的调整补充工作是在对后备干部进行年度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把选拔和使用衔接起来,对第三梯队成员逐人落实了培养措施。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这项工作逐步完善并形成制度,为实现新老干部交替正常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1989年政治风波后党的建设的加强

      根据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状况,为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整顿软弱涣散、瘫痪半瘫痪党支部,从1988年11月起到1989年上半年,河南省委抽调近万名干部,组成2700多个工作组,集中时间对全省4933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这次整顿,强调不能离开党的基本路线,离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孤立地讲党的组织建设。通过整顿,95%以上的支部发生了变化,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一批贫困村的面貌初步改观。

      1989年的政治风波,暴露了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总结近年来党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河南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着力于提高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在重点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的同时,在全省普遍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全省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党支部12.7866万个,占总数的91.4%,参评党员253.8571万名,占全省党员总数的88.7%,妥善处置了不合格党员。#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在做好清查清理的基础上,进行党员重新登记,共计1151个单位,12.3931万名党员。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制止动乱和平息暴乱政治斗争中的表现进行考察的工作。这次较大范围和较大规模的干部考察,结合清理、清查进行。开展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重要内容的形势教育和党性原则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政治敏感性和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从1991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从省、市(地)机关抽调近3万名干部深入到乡村,指导和帮助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次教育活动重点对全省3000多个后进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党面临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河南各级党组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四大以后,全省各级党组织把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在突出位置。省委举办了市地、厅局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各级党校、干校把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河南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实施了以学习理论、启动思想解放、转变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换脑工程”。仅1993年,省委组织部就对全省近4.8万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普遍培训,并同省直有关部门直接培训了5030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五大以后,河南省委重点抓了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省委组织了两期以“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为主题的学习十五大文件轮训班。1999年6月,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省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的意见》等文件,对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理论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的理解,统一了思想。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1995年、1996年,为了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河南省委两次面向全省公开选拔36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指导各地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587名。1997年,按照中央部署,省委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在全省8628个国有企业中开展了领导班子考核建设。2001年5月,省委制定了《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按照省委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制定了加快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具体措施。为了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全省各级组织部门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基层和贫穷、落后地区挂职锻炼。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领导班子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199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村级组织建设要达到“五个好”的目标,并要求力争在三年内把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好。

      从1995年初至1997年底,河南分三批抽调5万名国家干部,对全省1.1784万个后进村进行了整顿。在农村基层组织整顿中,各地坚持“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整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紧密结合并贯彻始终;突出班子建设,把选好支部书记和配强领导班子作为整顿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次整顿历时三年,是河南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一次较大范围、较大力度的农村基层组织整顿。1996年夏至1997年2月,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整顿的实际,全省又抽调6397名国家干部组成党建工作队进驻全省各乡镇,开展“乡镇党委集中建设”活动,继而在全省乡镇中开展了“学习吴金印,争当优秀乡镇干部,争创先进乡镇党委活动”。1997年,按照“五好”农村党支部的标准,在完成前两批后进村和不稳定村整顿工作的基础上,河南对新排查出的2140个村进行集中整顿,并对前两批已经整顿过的近8000个村普遍进行了“回头看”,对全省乡镇党委建设进行了检查验收。通过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和乡镇党委集中建设活动,全省形成了县、乡、村层层有目标、层层搞争创,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农村党建新格局,党员干部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河南在全省国有企业、城市街道、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分行业开展了以“建设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个好机制、一套好制度、一种好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争创“五好”党组织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竞争激励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城市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四)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河南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99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对违反〈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2001年10月,河南省第七次党代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省各级党组织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重点查处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腐败问题。按照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河南省委组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检查,自查自纠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中的腐败分子,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对维护河南改革开放、稳定发展大局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面向新世纪,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中央决定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根据中央部署,从1999年4月开始到2000年12月,河南在省、市、县三级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地开展了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2001年,河南又在省管、市管及县区管理的企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相继开展了“三讲”教育。在“三讲”教育中,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结合思想、工作实际学习理论,倾听群众意见,查摆、剖析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三讲”教育告一段落后,各单位还开展了“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讲”教育成果。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使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提高了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河南实现跨世纪发展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

      为巩固和扩大县(市、区)“三讲”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连续六年集中整顿和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中央部署,从2001年2月开始,河南用两年的时间分四批在全省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分学习培训、对照检查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进行。为促进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河南连续三年共抽调10万多名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500个乡镇的1万个行政村开展帮扶工作,解疑难、办实事,推动农村各项工作。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了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整体提高。

      七、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跨入新世纪,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河南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央要求,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河南在全省党员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先进性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左右的时间,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进行。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查摆和剖析在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整改,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部署,河南省委决定,从2008年10月开始,用一年半时间在全省党员中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省委将河南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部署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于2008年10月上旬正式启动,到2009 年3月中旬基本结束。第一批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既落实中央要求,又突出河南特色,完成了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2004年1月,河南省委印发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12月,省委印发了《中共河南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提高领导班子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按照省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式和方法。

      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按照“四化”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增强能力、优化结构为重点,及时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过程中,省委坚持配管结合,对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建设进行调研或“回头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换届和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更加优化,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围绕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河南全面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领导干部配备票决制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的落实。2003年2月,省委七届四次全会首次采取全委会票决制调整干部,并把表决对象由中央要求的省辖市党政正职扩大到省直单位正厅级干部。采取全委会票决制选拔任用干部,是加大干部制度改革力度,体现公开、公平、择优原则,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有益尝试。2008年3月,省委八届七次会议对省委常委会提名的省政府27个组成部门正职、37个省直单位(省管高校)党政正职和7个省辖市党政正职人选共81人进行审议表决。

      不断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改善全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状况,2003年4月,河南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41个省直厅级和省管高校校级领导职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8年4月,河南又面向全国公选60名省直副厅级和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其规模和力度之大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四)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

      2009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三四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河南视察工作时,对新时期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倡导良好作风、推进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指示。为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习近平副主席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推动河南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改进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决定从4月开始到6月底,集中3个月时间,分批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以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内容重点是学习焦裕禄精神,大兴五种良好作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狠刹四股歪风。第二批、第三批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单位,把“讲、树、促”教育活动纳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八、河南党的建设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河南在党的建设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执政党意识不断增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队伍不断壮大。至2008年底,河南已拥有453万多名党员,193万多个基层党组织。认真汲取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重要历史经验。

      党执政以后,地位变了,环境变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作用也增大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骄傲情绪、功臣自居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有所滋长。河南按照中央指示,抓了整风整党,开展了“三反”运动和“新三反”运动,对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党性,起了决定性作用。党的八大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思想,但是,后来发生了“左”的错误,党的思想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从根本上破坏了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建设重新纳入正确轨道。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历史证明,思想理论的提高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正是由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不断走向前进,实现了两大跨越。新时期党的实践证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思想、指导实践。

      (二)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关键是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保障。历史经验证明,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就团结统一,坚强有力;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就会涣散,战斗力就必然削弱。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文化大革命”时期河南的反面经验证明,轻视德才兼备,搞任人唯亲,以派划线,拉帮结派,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从组织上保证了河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河南的实践证明,建设“第三梯队”是实现干部新老交替、完善干部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这一制度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同时,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近年来,河南加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三)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发展新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果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很大的比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委多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中,领导班子的建设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首先要选好村党支部(党委)书记。新乡县的刘庄、巩义市的竹林镇、濮阳县的西辛庄、临颍县的南街村等的发展史就是有力的证明。鉴于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在选拔农村支部书记时,对年龄、文化的要求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在坚持德才标准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在群众中的威信,注重实际工作能力,把那些热心并且能够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优秀党员选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四)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风问题实质上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始终警惕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刻警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浮夸风。河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教训尤为深刻沉痛。高指标、瞎指挥、命令风、浮夸风等“五风”泛滥,导致河南非正常人口死亡增加,发生了震动全国的“信阳事件”。

      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近年来河南查处了多起大案要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把作风建设抓好了,党的事业就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什么时候放松作风建设,党群关系就会出现矛盾,党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五)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绝不能搞“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任务,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犯了一系列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河南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牢固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河南的历史证明,党的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围绕科学发展抓好党的建设。

      (六)整党整风必须正确估计和分析党内现状

      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整党整风,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普遍的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集中的清理解决。正确分析党内状况是搞好整党整风的重要前提。从河南党的建设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党整风,由于正确估计和分析党内现状,分清党内状况的主流和支流,因而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整党整风方针政策和办法,避免发生“左”的和右的偏差。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在分析党内状况时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对党内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给我们党带来了严重灾难。

      河南党的建设经验,归根结底就是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成为领导全省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曾庆科高松安执笔

      上一篇:河南农村60年变迁 下一篇:湖北60年的交通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相关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温馨提示:如果您对即刻范文网(www.jike120.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