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发扬蒋南翔教育思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蒋南翔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切缅怀南翔同志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
南翔同志于1913年10月6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起草的《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中喊出了爱国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些工作在学生运动中有着重要影响,为唤起全国学生和民众奋起抗日救亡作出了很大贡献。1936年3月,任上海市学委江湾区区委书记。是年秋,任北平市学委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翔同志历任北方局青委委员、长江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南方局青委书记、中央青委委员、宣传部长、东北局青委书记、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教育局局长、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校长、东北局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团中央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2年11月,南翔同志受中央委派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6月当选为校党委书记。1953年9月起,先后任北京市高校党委书记、北京市委常委兼高校党委书记、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组书记、高教部党委书记,仍一直兼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
在清华大学工作的14年间,南翔同志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创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引导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学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高度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创办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一批高技术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治、业务、生活上关心爱护教职工,亲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促使清华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迅速发展为高水平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他主持校务期间,清华大学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1976年起,南翔同志历任天津市委书记、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依然十分关心清华大学的改革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南翔同志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南翔同志的一生,是理想坚定、对党忠诚、为真理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热爱教育、热爱青年、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是忘我工作、清正廉洁、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南翔同志是清华人的光辉榜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认真学习弘扬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哲学品格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令人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蒋南翔教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本指导,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性质、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彰显了实事求是、唯物辩证、以人为本等哲学品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实求是,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基本哲学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和根本思想方法。南翔同志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陈云同志赞扬他“一生唯实求是”。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根据经济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提出“大政治”“小政治”的观点,推动了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根据学生思想实际提出“上三层楼”的政治要求——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当时全面学
苏的情况下,他认为学习苏联经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建新专业、搞新技术,指出“兼办理科和工科,未尝没有好处。”坚持因材施教,强调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都像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并在清华实行“长学制”。贯彻我们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提出“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强调正确处理“猎枪与干粮”关系,推广“真刀真枪地作毕业设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倡导“基层出政策”,认为对上级指示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翻译”,对错误思潮敢于“开顶风船”,强调“当别人头脑发热时,我们要冷一些,不要随大流。”
辩证全面,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强大哲学武器。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南翔同志自觉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处理各种矛盾,指出“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认真贯彻“又红又专”方针,引导学生在政治上做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和服从国家分配“两个拥护、一个服从”。邓小平同志曾谈到:“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的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南翔同志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用“三阶段,两点论”分析对待学校历史。他善于把唯物辩证法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强调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需要与可能等关系,坚持高校应该“重点发展”;强调从主客观关系上分析人和工作的关系,提出“不是人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人”;强调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指出“一个人有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是妨碍而是有助于他的专长的发展”;在指导屏蔽试验核反应堆等科研工作时,提出“建堆树人”“尖端分解为一般,一般综合成尖端”等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哲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南翔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和人民特别是对青年抱有最深厚的感情、最真挚的热爱,“像园丁栽培花木那样”精心耕耘,努力培养“思想过硬、业务过硬、身体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强调教师和职工队伍“两个车轮”并重,主张“团结百分之百”。他多次引用老校长梅贻琦关于大师、大楼的名言并赋予新意,指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师应当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重视发挥业务骨干作用,认为全校的教授、副教授“108将是学校的稳定因素”,鼓励他们在政治上“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两种人会师”。密切联系师生,善于总结基层经验,创建了“表扬先进集体”制度;正确认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指出“加强党的领导也就是加强党和非党的合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求领导班子做“不漏气的发动机”。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纪念南翔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哲学高度认识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及一系列重要问题,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蒋南翔教育思想,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到办学实践。教育本质论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要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办什么样的大学等问题。坚持育
人为本,教学、科研、生产劳动(服务社会)辩证统一,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教育本质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建设人才、科技、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我们要正确把握办学的方向和质量关系,协调好追求世界一流和服务国家战略“两个战场”,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项任务”,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清华精神,大力提高办学质量,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另一重要问题,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蒋南翔教育思想是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的辩证统一,强调既要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又要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建一流,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教育发展观是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要求大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勇于实践,是蒋南翔教育思想对于大学发展问题的鲜明回答。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深入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战略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学术评价、资源配置和行政管理等综合改革,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学校的先进生产力,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精神,切实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推进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像南翔同志那样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而不懈奋斗。
本世纪初,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新建本科院校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提出了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举办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随着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技术本科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技术教育: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
理解技术教育的内涵是发展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做了清晰的界定:“技术教育即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它强调对于科学和数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而不是像职业教育那样相对关心对劳动继承的熟练掌握。”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并分别对应三种教育类型: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其中,技术型人才作为社会人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以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技术教育的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使技术教育在专科层次已经不是终结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相继出现了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类型,并在技术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能级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共同推动了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借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的界定,笔者认为:技术本科教育即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它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实施技术师基本训练的教育。
技术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取向不同。技术本科教育强调应用型、技术型,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改造能力;传统本科教育强调学术性,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第二,培养目标不同。技术本科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把科学技术、工程原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人才。传统本科教育培养从事研究、发现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相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相关的工程型人才。第三,培养方式不同。在专业设置上,技术本科教育主要按技术项目、行业、岗位群的变化设置专业,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传统本科教育主要按已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具有学科本位的学术性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技术本科教育是职业定向,意在使学生获得一定实际工作需要的技术知识、能力和#from 本文来自九象www.jike120.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态度;传统本科教育是学术定向,为学生接受同一或更高级别的教育做准备。在课程模式上,技术本科教育主要采用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传统本科教育主要采用学科课程模式。在教材结构上,技术本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传统本科教育以学术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为特征。在实践教学上,技术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传统本科教育理论教学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第四,师资队伍不同。技术本科教育的教师队伍具有多元性,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双师型”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专兼职并存,其中相当部分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内部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传统本科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一般为学术型,较少兼职,强调以学术成果来考核教师。
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
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具备三个要素,即综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要素、全面的综合实践能力要素和良好的基本素质要素。其中,综合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它包括: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如何较好地实现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专业结构,体现行业特色、技术前沿和地方需求;第二,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体现“重技术”,又要体现“高素质”;第三,实践教学要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第四,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第五,实施弹性学制,完善学分制,关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技术本科教育的课程,是指技术本科院校为了实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选定的、能与学生个体建构意义联系的知识文本。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技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技术本科教育可以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
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定“性(质)”在技术: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的转化、实施和创新;定“(面)向”在行业:现代技术的开发、使用及改造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定“(规)格”在复合: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是通才基础上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这种特性由技术科学本身的综合性特征所决定;定“(特)点”在实践:本科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主要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并兼有一定的经验技术,一般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对于新一届的高三学生来说,如何有条不紊地复习好语文学科,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建立与高考相匹配的知识体系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稳定,选文传统。现代文一节选自2013年《读书》第五期姜勇的《舒卷的粉墙》,是非文学类的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篇随笔;现代文二《惠特曼访问记》是一篇文学类的散文;名句默写,4句高中,1句初中,3句课外;诗词是王维的一首五律《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文言文一是选自《后汉书》的人物传记《史弼传》;文言文二是唐代权德舆的亭记文《许氏吴兴溪亭记》。
出现了新的题型。第4题将5个句子重新排序还原到文中,第19题给文言句子断句。句子排序考查的是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有关;文言断句除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亦涉及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还与文言虚词有关,如“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能理解“为……所”、“会”的含义,断句就没有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固定格式和文言虚词的理解运用。
出现了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术语。第21题: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要求考生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主人公的“主要”品质,“一个”和“主要”两词的限制,使本题与以往同类试题相比,更准确地考查考生抓住“主要”内容、加以高度概括的能力,在评卷时,也可以规避考生写很多词语、以面盖点来获得分数的应试技巧。假如考生对“短语”这一概念没掌握,就会为难了。
减少了传统题型。往年最常见最基本的运用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的题型今年没有出现,让许多考生感到意外。考题年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考点也会相应地有所调整,我们不能猜题押宝,只能针对各种题型,建立起与高考相匹配的知识体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复习每一个知识点,从容应对题型的增减和变化。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小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如“词”这个小系统,就包括词义、色彩轻重、范围、搭配、语体等。甚至还可分得更细,如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在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全面、深入地复习。
正确把握不同板块的备考策略(一)现代文阅读
不少同学觉得做现代文阅读题“对”与“错”自己难以把握。其实,每道题都有其回答的思路和线索,每道题的答案都是有来历、有讲究的。只有找到了做题的线索或思路,才能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现代文复习,关键是归纳不同题型的答题线索或思路。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12题:“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
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此句从结构上看呼应了文章开头的“追随者”和“无信仰者”自不待言,在内容上确实有一些值得推敲和挖掘的点。为什么要强调无信仰者被惠特曼深深吸引,被惠特曼的什么所吸引,最后却又为什么强调“没有变成追随者”?上述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对考生有较高的思维要求。这个题目看起来是问一个段落中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涉及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第6题“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要求考生谈文章的视角新颖在何处,阐述方法有哪些。这些也是要求考生从文章整体思考的。可以看出,对文本整体性思考的强调是我们复习的一个重点。我们必须摒弃“盲人摸象”式的学习方法,全局性地去理清文章的脉络,体悟作者的情感,领会其思想内涵。
题目千变万化,我们如果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一味地一套套做题,那将陷入题海无法自拔,到最后往往是舍本逐末。阅读是有方法和规律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关注自己的理解、分析,以及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通俗地讲,就是能对文本思想和情感正确把握,并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文本的表现手法能够理解和赏析。
具体应做到:议论性文章,要理清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散文,要分清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挖掘出文章的含义——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分析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现代文阅读答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感知语言。语言是组成文章的材料,语言是有中心的、有情感的;语言是讲究层次的;好的语言是很讲究技巧的。鉴赏技法。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中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从而形成正确的答案。
比较异同。阅读文章,要对文体、构思、章法、题材进行分析、鉴赏,异中求同,归纳其共性,找出规律性,还可“同中辨异”,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评判能力。
(二)古诗词默写
古诗词默写只有6分,切不可小觑,因为这是在考场上就能知道对错成败的试题——做得好,提振信心,消除紧张;做得不好,挫伤信心,增加紧张。
把背诵的工夫必须分配到平时。名句默写的复习主要在于平常的记忆积累,这种类型的知识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不要撒网式地盲目背诵,明晰掌握课内默写背诵的篇目,而课外的要选择常见的、重要的古诗文。要特别注意应该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写一写。
(三)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的阅读一定要先整体把握。读古诗文要连续地读下去,如古人所言“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样才能建立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里所说“切身”是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再结合题目本身去细致思考和推敲。
如果是传记类的文章,就要分清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理清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把握描写的层次,揭示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和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另外,对基础类和识记类内容的复习,要重点落实:
常见虚词:如“以”、“其”、“而”、“之”等连词、介词要特别重视。
常见的固定文言句式:如“若(如、奈)……何”、“何(奚、恶、安)以……为”、“何……为”等,要结合课文例句将它们的用法牢记于心。
文学常识复习要理清文学史(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非入选课文的重要作家作品应加以重视。
今年考的“疾”“豫”“摧折”“恨”4个加点字,还是来自古文300个实词。掌握古文300个实词,有利于我们提高
古文的成绩。
(四)作文复习
作文无疑是新高三学生最关心的了。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过去的材料作文而言的,区别在于:过去的材料作文中的倾向性明显,引导性明显,而新材料作文则相反。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主要意思,不违背主要倾向,有关联,任选角度,可以是材料的意思,或者是补充,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不足的,这些都可以。
作文准备
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同学们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有过的好构思等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擅长的文体。然后,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用相同的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力求在任何文题和文体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锤炼几篇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范文。对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悟出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
考场写作
上海的高考作文,都能给考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张扬个性。
写作时要善于在作文命题范围内进行想象和联想。联想可托物运思,由此及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开拓意境。写作时通过联想,打开思路,行笔千言,通过类比,比喻、形似等各种联想使平时积累的材料,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新鲜材料可供积累,无论是街谈巷议,还是小说、新闻、歌曲都可成为积累的素材和联想的对象。课堂中的学习材料就更可被用于唤起你的联想了。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注意面,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我”的看法,即“点”。把“我”摆进去,说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观点。
高三时间有限,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写作能力呢?除了前文所述的强化训练外,还应对自己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寻找自己满意的地方和欠缺之处,了解自己的作文毛病在哪里、弱在何处。你可以以自己的一篇作文为例,分析审题、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在短期内无法克服一些固疾,应学会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日常考试的备战功能高三这一年的考试接二连三。面对考试,有的学生完全把考试作为学习目的,整天昏昏然跟着考试转,考好了觉得工夫没白费,喜笑颜开;考差了觉得辛苦皆徒劳,情绪低落。心情的阴晴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如果是高考,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平时的考试毕竟不是高考,而是手段,是备战高考的手段。既然是备战,就要充分发挥其备战功能。
从备战的角度来说,平时考得不好未必是坏事。高考备战是一段不断重复的路程,考试结束后,自己不是站在新的起点,而是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以高考为“假想”的终点。也就是说,备战的终点只有一个——高考。每次考试都是一次重复。重复的价值即在于发现隐患并消除隐患。
需要提醒的是,历年来的高考原题是最好的模拟试题。不少同学认为考过的题不可能再考,对以往的高考原题置之不理,这种看法和做法不妥。因为高考命题遵循的原则是“稳中有变”:而且“稳”的是绝大多数,“变”的只是极个别。考过的原题当然不可能再考,但同类的题目同样的考点依旧会再次呈现。高考原题毕竟是深思熟虑、精心琢磨的产物,到底比各级各类模拟试题的品质更高,训练价值更大。
无论怎样的考试,工整的书写都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特别是在高考作文中这一要求尤其显得更加的突出。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阅卷老师要“完成”那样多的任务,其“认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不知道多少作文是在阅卷老师的大笔一挥之下,要么成了煌煌大作,要么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考场中的又多是一些“中庸”的作文,老师多给一个四平八稳的分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靠什么来取得阅卷老师的厚爱,除了卷面和书写外实无他途。
与学习发扬蒋南翔教育思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关的文章
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栏目
班主任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范文销售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转正工作总结德育工作总结财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技术工作总结金融类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写作指导政务工作总结实习总结党团工作总结行政后勤工作总结安全工作总结税务工作总结生产工作总结办公室工作总结卫生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少先队工作总结学生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学生会工作总结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团委团支部工作总结农村农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会计工作总结单位工作总结思想工作总结学校工作总结科学发展观总结学习总结部门工作总结人力资源工作总结毕业总结培训工作总结班级工作总结幼儿园工作总结自我总结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