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条橙观后感
到写观后感的时候了,除了《告白》我可以想出一点东西来写写之外,其他课上看完的电影就根本找不到方向。《二十四只眼睛》我们看的第一部电影,虽然以后可能是做老师的人,但是仍然没有进入到电影中去。虽然题材不错,但习惯了现在电影的丰富的镜头切换,对《二十四只眼睛》中大家称赞的拍摄技巧或是什么的觉得有点犯困。例如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老师,镜头放在高处,孩子们穿过田地里的一条条小路跑向老师,离画面最近的一条小路上一溜孩子开跑,快跑到之后,远一点的小路上第二溜孩子开跑,接着第三溜,第四溜……还有的低视角,静止拍摄的孩子唰的跑过摄像机,接着是高频跑动的腿和摆动的背的,总让我觉得满口是灰,喘不过气。
对于《老男孩》里所表现的青春,与对青春缅怀的情绪,作为一个九零后,感觉自己不是他们的目标人群。所以这篇观后感就来写《发条橙》好了,一个生活在英国未来社会的问题少年,由于青春期躁动走上犯罪道路,后受到社会制裁,被剥夺自由意志。经过思考与改造,他重新融入社会,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
最开始看到发条橙这个名词是在快乐男声的选秀上,觉得这个组合的名字很特别,主唱也特有范儿,俗人的下一步骤当然就是百度搜索了“发条橙”。结果搜索出来的确是一部电影,看着大家的评论很高我就看了小说,接着看了电影。
小说与电影中也体现的大悲悯色彩让我感触比较深。作品是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的,看到的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编造一个苦难的故事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煎熬过得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
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是无耻。(www.jike120.com)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述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与病态人格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有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量,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相对于使这个小说名扬四海的电影来说,我更喜欢小说。不光是因为小说开始作者自己对小说理解的表达。更重要的原因是主人公在“我真的痊愈了!”之后的成长转变。
原书共计二十一章,而二十一是人类成熟的标记,至少过去曾经是,因为人到二十一岁拥有选举权,开始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主人公在第二十一章长大了,遂厌倦了暴力,承认人的能量用于创造胜过用于破坏。无谓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权,因为青少年能量充沛,却没有从事建设性活动的才能。其精力必须通过砸电话亭、撬火车铁轨、偷窃并破坏汽车来发泄,当然,摧毁人命是更令人满意的活动啦。
然而,总有一天,暴力要被看做年少气盛的产物,令人生厌,是愚昧先知者的急智。小说中的小流氓幡然醒悟,人生应该有所为……结婚生子、使世界这甜橙在上帝的手中转动,甚至有所建树,比如说作曲。这位长大的青年颇为羞愧地回顷着自己肆意破坏的过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来。
由于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也就是说,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它日益取代了前两者)来摆弄,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使,人生是由道德实体的尖锐对立所维持的。
上一篇:电视剧樱桃红之袖珍妈妈观后感 下一篇: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